文化 | 苗族芦笙、苗家梳艺,感受最炫制作工艺!

推荐:
¥ 人均 0
01花溪高坡苗族芦笙制作工艺

花溪高坡苗族芦笙制作工艺,2007年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,现有2名市级传承人,分别是罗朝贵、罗廷开。

笙作为一件高坡苗族人民习以为常和喜闻乐见的社会和娱乐工具,广泛地使用于当地苗族的重大节庆、丧葬、恋爱以及娱乐等活动之中。

同时也形成了高坡地区别具特色的芦笙文化,是苗族芦笙文化大花园的一朵奇葩。

《苗族简史》记载: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,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。该书作者通过对上述“芦笙起源”研究的梳理,认为芦笙应该最初起源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当中,由禾杆笛、卢沙等逐步演变,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,在人们实际使用当中根据不同的需要,再通过不同时代芦笙匠人的改造逐渐发展而来。     

芦笙由六管竹料组成,葫芦呈方形,竹管笔直,小型长管约50厘米,大型长管长至3米,体形能保持长期不变形、不变色、光亮如初,十余年后使用如新。高坡苗族芦笙主要分为大、中、小、儿童芦笙四种类型。

制作芦笙大的工序有12道,再细一点有几十项。十二道工序,后面越学越复杂,每一道工序都很讲究。与一般舞台上用的十多管乃至几十管的芦笙不同,高坡制作的芦笙是苗族传统的六管芦笙,分为大中小不同型号。其他地方的芦笙的笙管和笙斗有斜角,而高坡芦笙的笙管与笙斗几乎是垂直的。其他地区的芦笙笙管上的按孔为圆形孔,而高坡芦笙的笙管上的按孔为菱形状。表面没有什么过多的修饰和色彩,就是杉木和竹子的本色,在笙斗上还捆扎着用来紧固的桦树皮条。

芦笙既是一件高坡苗族人民习以为常和喜闻乐见的娱乐工具,同时芦笙也是“高坡苗”的一种以音代言的语音声调体系,芦笙的曲和调,与现实生活中的苗语词语的声调是相一致的,所以苗族的芦笙曲不仅是一种音调, 它还具有一定的语义,来代表吹奏者的思想、行为。芦笙还在高坡苗族日常娱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逢年过节和农闲时间吹奏芦笙成为人们休闲的娱乐方式。

02苗家梳艺

苗家梳艺,2018年公布为第五批市级非遗名录,是贵州苗族民间的一项传统制梳工艺,做工精细,制作工艺流程复杂,主要有选料、倒模、打磨、绘纹样、找平、修齿、修整、抛光等有20余道工序。

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,贵州苗族是保留传统梳文化最完整的少数民族,苗族女盛装时,都用梳子作为装饰或祈福配于身上。同时苗族制梳工匠还在梳子上绘制一些花鸟,用苗族特定图腾来表达自己的情义与愿景。

对苗家女子而言,苗家梳艺是祈福的象征、是爱的延续,它对于研究苗族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。

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发展,苗家梳艺也面临断代的危机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该技艺又得以发展,苗族梳艺世家康丽继承了苗家梳艺技术,注册商标“名门闺秀”,并花了四年时间研发出“圆齿梳工艺”。其在技术上,延续传统苗族制梳工艺,并结合现代技术加以优化提升;在设计上,充分发挥苗家梳艺文化的历史及渊源,以及苗家梳艺的祈福文化。这些充满苗族文化特色的梳子不仅有力保护传承了苗家梳艺技艺,“名门闺秀”品牌也得到了市场的一致认可,享誉海内外。


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

距离我